课程介绍
课程评论
课程问答
课程视频
南京理工大学是首批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务院学位办1997年首批批准试点招收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的学校。
电子工程与观点技术学院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两大主干基础学科——电子和光学,于1992年10月组建而成。
学院目前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点以及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学院现有教职工18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5人,正高级职称者38人,副高级职称者5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奖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国际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国家科技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
学院每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973”计划以及省部委科研项目百余项,学院拥有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6项。
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质量光学工程领域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2010年我系在上海设立招生授学点,招收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光学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
一、培养目标
掌握光学工程领域较坚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门知识以及必要的管理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成为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能力、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熟练运用计算机等工具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专门人才;能独立承担解决光学工程领域及其相关技术中的工程实际问题,包括器件和系统设计,光学与光电系统运行,技术分析,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开发和运行控制,以及新产品研制、开发与维护等。
二、培养方式
1、在职学员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利用双休日、节假日集中授课,上课地点在上海。
2、采用弹性学制,培养时间为2—4年,其中从事计算机应用实践时间不少于一年。
3、采用学分制,课程学习学分为32学分,学习成绩合格者方能取得相应课程的学分。
4、工程硕士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即对每位学员在课程完成之前,由学院确定主指导教师,同时学员由工程实践所在单位选派一位具有相当于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作为其兼职指导教师(副导师);两位导师与学生共同商定论文选题,并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其学位论文。
5、在职学员的学位论文一般在原单位非脱产完成,论文选题一般应结合原单位的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学员单位提供实际研究课题和研究项目所需经费并指定副导师。
三、报考条件
1、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
2、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具有4年以上的工程经验;
3、工作业绩突出。
4、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
四、报名方法
1、报名采取网上报名与现场报名相结合的方式。
2、报名时需携带:
(1)填写完整并由考生单位签字盖章(单位意见栏和照片左下角)的《2010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考资格审查表》一式二份。在每一张资格审查表相应位置贴本人近期同底版二寸免冠彩色照片一张,并经本单位人事部门推荐(本单位人事部门须在照片上及“考生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审核意见” 栏盖章);
(2)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3)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4)近期同一底片一寸免冠照片4张;
(5)报名费200元。
五、入学考试及录取
1、考试方式: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实行全国联考。工程硕士的联考科目为: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英文名称为Graduate Candidate Test,以下简称“GCT”),“GCT”命题依据《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2007年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考试时间 、考试地点:
1)笔试:考试时间:月底(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考试地点:另行通知
2)面试:考试时间:月中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面试地点:另行通知
3、考试科目:
GCT联考(400分):语文(100分)、数学(100分)、逻辑(100分)、英语(100分);
3)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
3、入学时间:(具体时间以录取通知书为准)。
六、学位授予
学习期满,各门课程成绩合格,通过南京理工大学组织的学位论文答辩,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由南京理工大学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七、学费
学费按年度缴纳,详情请致电。
八、联系方法
联系电话:(24小时热线)
联系人:季老师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交通路4711号李子园大厦605室(同济大学沪西校区正门对面)
地铁:11号线李子园站
公交:62路、742路、750路、117路、708路、744路、727路等。
九、课程
基础课 |
自然辩证法、英语、高等工程数学、信息检索、知识产权 |
技术基础及专业课
(详见当年课程) |
光学辐射探测、光电检测技术、高等工程光学、集成电路设计原理、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光电子技术、成像系统分析导论、摄像与显示技术、实时图像处理、光电数据采集与处理、器件理论基础、传感器原理与接口技术、高级阴极电子学、光伏能源系统、红外热成像技术、智能仪器 |
选修课
(详见当年课程) |
计算机辅助光学设计、光学测试图像数字处理、近代光学测试技术、光学全息与信息处理、现代光学、纤维光学、光学神经网络、智能传感器及接口技术、光纤技术及其应用、军用光电系统、光电对抗技术概论、近代薄膜技术、材料表征新技术、数字视频技术与原理、计算机模拟与仿真、管理学、工业工程概论、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计算电磁学、光波导理论基础、光学薄膜设计与技术、红外物理与红外技术、光纤通信与网络技术、纤维光学与光纤应用技术、测光与测色技术 |
32个学分,以上课程仅供参考,以实际上课课程为准。 |
资料添加资料添加资料添加资料添加资料添加资料添加资料添加资料添加资料添加资料添加资料添加资料添加资料添加资料添加资料添加资料添加